傅峙峰

动资源类股上涨可能需要三个催化剂。现在,其中一个开始验证,一个正在释放,一个尚未到来。投资者需要紧盯这几个催化剂,以待时机成熟时完成致命一击。

之前压制大宗商品价格的因素主要集中在美元指数走强和全球经济疲弱上,前者与以美元定价的大宗商品价格有相当高的负相关性,后者包括中国在内的需求疲软直接导致多数大宗商品长期供大于求。如今,这些情况可能出现一些好转。

美元指数自今年3月份见顶100点以来,已经出现了一波趋势性的回落。之前美元指数停步于94附近,既是2月份时所构筑的平台,又是半年线所在,然而前日美元指数轻松跌破,凸显这里的技术支撑之薄弱。

现在全球市场对美联储年中加息预期较强。在美联储主席耶伦警告宽松货币环境下股市和债市都存在较大风险后,一轮风险释放率先从欧美债市展开。如果待美联储加息后债市才开始释放风险,这就可能造成严重的风险集中释放。因此,耶伦的讲话理应被看做是预期调控,之后欧美国债长端利率飙升却是意外的踩踏。

欧美国债长端利率飙升反映了通胀预期和美联储加息预期。美联储启动加息的条件应考虑美国经济复苏形势和通胀水平,而加息之后美元会就此走强,因为美元利率的上升和美国经济复苏的确认会吸引全球资金配置美元和美元资产。为了巩固美国经济复苏和平衡最近可能购买美元并流入美国的影响,美元暂时的弱势或许是符合美国诉求的。这或解释了为何当前美元持续下跌。

美元下跌为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催化剂。尽管供求关系尚未明确出现改善,大宗商品价格依然受制于供求压力。那么大宗商品供求关系能否出现改善呢?

多数大宗商品在最近几年中出现了供给端的收缩,不过这种收缩似乎并未起到对价格影响的实际效果。供给猛烈的收缩往往会引发商品价格的快速暴涨,但长期缓慢的收缩则未必效果显著。之前有过部分大宗商品因供给意外的收缩而导致价格大幅上涨,只是随后发现全球库存出现量价齐涨的情况,说明供给影响并不长期有效。

供给毕竟是在收缩,困境的核心在于需求侧能否出现明显改善。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洲和日本如今看不到特别乐观的迹象,中国却面临着持续不断的糟糕经济数据碾压。变数,可能就出现在中国。

中国已经明确将经济政策从供给侧管理转向需求侧管理,这是迫于经济下行压力的加大和时间的紧迫。持续的货币宽松政策还不足以引导社会借贷成本下降到低于实体经济投资回报率和可跟股市预期收益率相抗衡的底部,同时中央投资也不足以稳增长,让私营部门和地方政府加码投资是当下十分迫切的。这也就是为什么可以看到,地方债发行最后以将其纳入央行一揽子货币工具抵押物范围才能试图得以解决。除此之外,银行存贷比已经明确可能予以考虑取消,信贷资产证券化进程又在加速,这些抖包袱的行为是否足够快并进入信贷扩张就是短期中国经济会否重走老路但短期确实行之有效的关键。

假如中国再次启动刺激计划,不仅继续加码宽松的货币政策,还能有效启动地方政府一揽子投资计划包,进一步加码中央投资,类似当年“四万亿计划”的政策不论是否合理,都可能带来投资的明显加码和需求端的短期改善。

美元指数已经破位,只要它的跌势能够持续,就是大宗商品价格存在反弹动力的因素之一。中国会否启动新的一揽子投资计划,不管是名义上还是实际上,只要有信贷扩张和投资加码的信号出现,就可以视作第二个因素。至于第三个因素,实际上并不必要,但可能很重要,就是落实到中国股市本身,资源类股若能在当前比较多空激烈的斗争后释放估值风险,那么届时前两个因素一旦完成,后者风险释放完毕,就可能迎来一个较好的介入机会。

(本文作者傅峙峰是《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撰稿人。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您可以写信至Horatio.fu#dowjones.com与作者联系。)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