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Zhongxian/Imaginechina
山东省枣庄市,一名工人在电线杆上操作。

年第四季度中国经济增速放缓,这不仅显示出第三季度经济增速的回升失去后劲,还表明决策者可能愿意为结构性改革牺牲一定的经济增长。

那么增速放缓是好事还是坏事?经济数据所体现的是政治上的成功还是仅仅是经济的日益疲弱?中国领导人是该因此受到赞扬,还是该从中领会到问题所在?答案是,这要看情况而定。

中国的决策者说,他们希望减少对投资和出口的依赖,更多地依靠消费来推动经济增长,进而实现经济再平衡。再平衡还意味着将有更少的资源用于已存在产生过剩的经济领域,比如钢铁和水泥,而让服务业发挥更大的作用。此外,再平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短期内可能造成紊乱和经济增长放缓。

随着2013年上半年经济增长放缓,决策者推出一个小型刺激计划来防止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这个计划既有对地铁和铁路的投资,也有对企业的减免税。该计划使第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小幅回升,但之后三个月经济增长势头消退(或者说是决策者任由增长势头消退)。

第四季度经济增速为7.7%,低于第三季度的7.8%。这意味着2013年全年GDP增速为7.7%,仍高于政府设定的7.5%的目标,但基本延续了2010年增速达到10.4%以来的放缓趋势。

经济学家樊纲周二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过去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不是正常的增长。7.5%至8%的增长是非常好的消息。政府能够更多地专注于结构性问题。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结构性调整已经开始取得实效。

里昂证券(CLSA)的罗福万(Andy Rothman)在写给客户的报告中说,中国正在许多方面如火如荼地推进经济再平衡,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最重要的“再平衡”就是把国有企业主导的经济转变为民营企业驱动的经济。他指出,民营企业提供了中国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在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中利润占比最高,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则达到三分之二。

罗福万还举出了其他证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周一公布的数据显示,第三产业(包括服务、零售和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已达到46%,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的44%。罗福万说,2003年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为41%,1993年为34%。

中国领导人很可能对当前经济增速感到满意。中国总理李克强去年年底曾表示,尽管经济增长目标定在7.5%,但低一点也可以接受。真正的底线应该在7.2%,只有这样才能保证1,000万的新增就业和4%左右的城镇失业率。

这就说明,今年的经济结构调整有较大的空间,至少目前来看形势不错。

摩根大通(J.P. Morgan)经济学家诸海滨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整体有所放缓,但仍属适当,而推进改革的有利条件也已具备。

但在经济再平衡的条件如此成熟之际,是否存在公众预期过高而导致改革失败的风险?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Conference Board)经济学家卜安德(Andrew Polk)表示,过多地讨论再平衡,这本身也存在风险。

他说,官方过多地讨论再平衡是有风险的。再平衡是个缓慢和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也就不宜过分关注。

William Kazer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