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重重困难,《地心引力》(Gravity)傲然而立。

这部影片吸引了男女老少,吸引了艺术电影迷、科幻爱好者和福音教派基督徒,从而打破了票房纪录。

即将进入上映以来第三个周末(译注:原文发表于10月17日),《地心引力》成了一个越来越罕见的现象:它既吸引了成群结队的观众,同时也获得了影评家愉快的赞美。影院高兴地听到人们流传说,这部电影不应该在家里看,而是应该跑到拥有高品质音效的电影院去,在大屏幕上看。喜剧演员阿尔伯特·布鲁克斯(Albert Brooks)拐弯抹角地强调了拟真大屏幕观影体验的好处。他发表推文说:“刚在iPhone上看了《地心引力》。没那么惊艳。”

中老年人表现得像未成年人一样。连锁影院Landmark Theatres首席执行长泰德·芒多夫(Ted Mundorff)说:“他们给电影院打电话问3D是怎么一回事。我们让10年甚至更久都没有去过电影院的人走出了家门。”芒多夫的公司在美国21个市场运营着50家影院。

如果目前的趋势维持下去,《地心引力》最后的全球票房收入可能会超过5亿美元。不以漫画书或玩具为基础、不在夏季或节假日上映的电影是很难达到这个水平的。《地心引力》的全球票房不太可能赶上《钢铁侠3》(Iron Man 3)这样的电影。《钢铁侠3》是今年以来最火爆的影片,全世界票房收入超过了12亿美元。

但在电影行业经历了一年的激烈反思之后,《地心引力》还是给它带去了一些令人宽慰的信息。这一年的大片纷纷败北,史蒂文·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大声地提出了电影行业即将“崩溃”的猜测,并赞扬有线电视台更加敢于冒险。,近期为数不多的几部电影成了成年人和大公司口中新鲜又好吃的餐点,而《地心引力》就是其中之一。

娱乐行业建立在高风险押注和盲目信仰的基础之上,但没有几个项目像阿方索·卡隆(Alfonso Cuaron)执导的《地心引力》那样,在走向成功的道路上遇到了那么多的闭门羹。卡隆也是《衰仔失乐园》(Y Tu Mama Tambien)、《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Harry Potter and the Prisoner of Azkaban)、《人类之子》(Children of Men)的导演。

该片讲的是一位伤心的大龄博士在太空中遭遇灾难之后,艰难寻找生存意志与生存条件的故事。很少有人在这则原创故事里面看到商业上的潜力。影片要依靠未经检验的技术,模仿“上”“下”之类概念都失去了意义的无重力环境,这一点使它的商业前景更加不明朗。剧本要求采用的一些技术当时都还没有发明出来。

Warner Bros. Pictures
桑德拉•布洛克在电影《地心引力》中。
《地心引力》制片人大卫·海曼(David Heyman)说:“这部影片充满了可怕的设想,至少以常规思维衡量是这样的。”他说:“它是一部由女人当主角的动作片,只有两个角色,其中一个小时只有一个角色。全片一半的时间她都穿着宇航服。按理来讲这些都是不可行的。”

该片最初是在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策划,但这家隶属于康卡斯特公司(Comcast Corp.)的制片公司在2010年年初突然翻脸。“翻脸”是好莱坞的行话,意思是在还没有开拍的时候就放弃某部片子。华纳兄弟(Warner Bros.)同意接手,一部分原因是它有一个愿意分担成本的合作伙伴传奇影业 (Legendary Pictures LLC.)。但传奇影业最后也撤出了。华纳兄弟想找一家公司补缺未果,一个接一个的潜在金主都不同意在大约1.3亿美元的成本当中承担哪怕只是一部分。幸而拍摄地英国减税,制片成本降到了1.05亿美元。

选角过程也容易不到哪里去。在影片所用的复杂技术正在艰难开发的时候,原定主演安吉丽娜·朱莉(Angelina Jolie)和小罗伯特·唐尼(Robert Downey Jr.)去了别的项目。娜塔丽·波特曼(Natalie Portman)、马里昂·歌迪亚(Marion Cotillard)和纳奥米·瓦茨(Naomi Watts)等潜在替代人选出现又消失。最后在2011年开始拍摄之前不久,桑德拉·布洛克(Sandra Bullock)和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同意担纲主演。

电影杀青的时候,其前途依旧不明朗。《地心引力》初步试映结果一般般,因为人们还没有受到10月4日首映之前狂轰滥炸的影评和映前宣传的影响,根本就不知道该对它说些什么。有些人说他们对布洛克所演的受伤角色很难感同身受。

华纳兄弟全球营销总裁苏·克洛尔(Sue Kroll)说:“它看起来并不像要走红的样子。”

Warner Bros. Pictures
多个像汽车工厂中使用的重达两吨的电脑控制机械臂增加了《地心引力》的制作难度,这些机械臂用来创造出不受约束的失重感。
在离影片上映仅剩四天的时候,时代华纳(Time Warner Inc.)旗下的华纳兄弟找到了一家愿意分担风险的合作伙伴。9月份,该公司同Ratpac-Dune Entertainment达成一笔为期数年、金额4.5亿美元的交易。由电影导演布莱特·拉特纳(Brett Ratner)、澳大利亚富豪詹姆斯·帕克(James Packer)和投资家史蒂文·姆努奇恩(Steven Mnuchin)组成的Ratpac-Dune公司同意承担华纳兄弟几乎所有影片最高25%的预算。它可以参与75部影片的制作。

第二个周末的票房收入仅下降21%,这对于一部大片来说是不俗的成绩。它说明该片口碑很好,而好口碑同样也体现在工作日的高票房上面。经过两个星期之后,尽管在中国、英国、日本、卡隆故乡墨西哥等重要境外市场都还没有上映,《地心引力》的全球票房收入已经超过2亿美元。

Landmark Theatres的芒多夫说:“我们有些影院第二周的成绩不低于第一周,充分说明该片口碑不俗。”他说:“观众回来再看,还带着人一起来看。”

理论上的弱点成了票房优势。由于主演是“常青树”(布洛克49岁,克鲁尼52岁)等原因,首周末观众有59%的人都在35岁以上──这个年龄段出来看电影的人数很少多到能把一部电影捧上天。与此同时,制片人海曼说,对于一部由中年演员主演的影片来讲,35岁及以下观众能够占到合理的比例也是一个不俗的战绩。这个观众年龄调查是制片公司在影院出口处进行的;这个调查还显示,首周末观众里面男性数量略多于女性。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地心引力》如何迅速地占据了文化领域的中心舞台。在一个男性观众看《环太平洋》(Pacific Rim)、女性观众看《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动作片爱好者看《钢铁侠》、进影院次数不多的成年人看《蓝色茉莉》(Blue Jasmine)的时代,《地心引力》成了所有人必看的一部影片。

就连很少对好莱坞有什么好评的福音派基督徒也接纳了此片。自称世界最大基督教报纸的《基督邮报》(Christian Post),引用了“关注家庭”组织(Focus on the Family)博客网站“Plugged”一位编辑对该片的溢美之词,称这是因为它展示了“上帝的存在”,可以充当一则关于复活的寓言。桑德拉·布洛克所演角色经受的考验虽然不是明显符合基督教义,却也带来了启示,这种启示让她重生,让她“在太空里空荡荡的黑暗中找到了新的目标”。

或许最能体现观众热烈反响的不是票房收入,而是为了看3D版而愿意多付费的人数。美国买票的人当中,目前为止有82%的人都选择多付费戴塑料眼镜,超过《少年派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和《阿凡达》(Avatar)等热门影片的比例。

Landmark的芒多夫说,在他的所有院线,3D版《地心引力》无论是票房收入还是售票张数都远远超过2D版。

Ben Fritz / Don Steinberg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