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宏彬

日,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发布了一系列大学生调查报告。有媒体引用调查结果,将农民工工资和大学生毕业起薪作比较,发出了“大学生不如农民工”的感慨,引起一片哗然。然而,简单地比较两者的工资水平,很容易被表面数字所迷惑,不能得出严谨的结论。

首先,农民工与大学生在年龄、工作经验上相差甚远,而年龄、经验却是影响工资的重要因素。大学本科毕业生的年龄在22岁左右,几乎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而农民工大多已过而立之年,工作经验丰富,因此这种比较存在严重偏差。

其次,工资的比较不能着眼一时,而应总览一生。随着技术的进步,市场对人才的日益渴求,大学生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长期来看,工资的增长一定会更快。然而,农民工的职业发展路径较为单一,传统的打工者甚至不存在上升空间。所以,相对于农民工,大学生的长期工资看涨。

最后,大学生工资和农民工工资的定义也不相同。大学生的起薪并未包括隐性收入和福利,例如城市户口、社会保险等。农民工的收入来源虽然简单,但用工方提供的食宿等条件,可能也没有反映在工资里。

无论是从起点、长期发展,还是数字本身的含义上,单纯比较农民工和大学生工资都缺乏科学性。因此,我们既不提倡这样的比较,也不认为这样的比较能够得出科学的结论。

当然,如果非要从数字大小上做个判断,结果也并非有些媒体所报道的“大学生工资不如农民工”。从2010年起,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和高等教育研究院共同开展了大学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设计汇集了来自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众多领域专家学者的意见,覆盖了毕业生的基本信息、家庭背景、教育情况以及就业信息。这些来自学生的一手数据能使我们清晰地了解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资状况。

数据表明,2010年大学应届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2153元,而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的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690元。到2011年,农民工平均工资上涨了21%,大学毕业生起薪则达到了2719元,涨幅达26%,依然高出农民工,而同年全国城镇非私营企业在岗职工的平均月工资仅上涨了14%。大学生起薪的高涨幅恰恰反映了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强劲需求。

仔细想一想,为什么舆论会如此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除了家长对子女的关心外,我们不得不提及政府对就业问题的重视。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再创新高,当680万毕业生走出校门踏入社会时,任何大一点的波动都可能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平稳运行。因此,每年春季各地政府和高校都要开展就业指导与落实工作,力保大学生就业率。我们的调查显示,截至2011年6月,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在七成左右,也就是说,平均每十个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中,有七个及时找到了工作。

乍一看,三成毕业生没找到工作似乎是件很严峻的事情。但事实上,这已经比世界其他国家大学生的就业状况好了许多。美联社2011年的一项数据显示,美国有超过一半的25岁以下的大学毕业生处在失业或者低就业的状态。深陷债务危机中的欧洲各国,知识青年的失业率也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已经是各国中的“佼佼者”,政府似乎有些多虑了。当然,这种担心更多的是出于政府对失业率的低容忍度。

除了政府之外,媒体和舆论又在担忧什么?是担忧大学生在一线城市难以维持生计,还是担忧廉价劳动力的时代一去不返?答案均不是。之所以会产生大学生与农民工的比较,是个别现象给我们造成了一种隐忧。我们隐约担心着某一天大众教育的溃败、一般知识的供给过剩和教育回报的递减。虽然这种担忧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并非空穴来风,但值得庆幸的是,事实表明这种情况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高等教育的回报率在中国依然很高,这个问题值得今后进一步探讨。

无论是比还是不比,大学生与农民工工资的较量都可以告一段落了。我们大可不必为某个大学生的失业而感到不安,为某个农民工的高收入而感到惊讶。正如我的合作者、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Richard Freeman所说:“平均而言,上大学能够赚到更多的钱,但这并非对每个人都能够成立。”

(本文作者李宏彬是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CV Starr经济学讲席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常务副主任。 2001年获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曾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为发展经济学和劳动经济学,2012年获麦肯锡中国经济学家奖。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