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章

得上小学时,我问老师中国贫穷的原因,老师回答说:“中国在清朝中期没有赶上世界工业革命的浪潮。” 充满好奇心的我,不满足这个解释:“那可是200年前的事,怎么现在还穷呢。” 老师接着说:“中国人太多了,因为毛泽东时期鼓励生育导致人口暴涨。”当时的我似乎找到了满意的答案。

“中国人口多导致贫穷”,可能是极少数至今还广为流传的谬论。首先,在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并没有执行过实在的鼓励生育的政策。其次,在上世纪50-70年代,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人口快速增长的过程,而当时中国人口在世界人口中的比例并没有增加,只是中国并没有像亚洲四小龙和日本一样,人口和经济同时快速增长。第三,中国的人口多,主要是因为中国面积大,中国的人口密度和欧洲国家相比差不多,而且远低于日本和韩国等亚洲国家。中国建国初期的经济发展落后完全是因为实行了错误的计划经济政策。

那么这个谬论是从哪里来的呢?可以理解,当时政府要找个经济发展落后的替罪羊,但又不能完全否定计划经济,人口多就成了最方便的借口。而且,这个谎言很具欺骗性,因为只要忽略了财富是人创造的事实并且过分强调资源的硬约束,人们就很容易相信人多可分的资源和财富就少了。 至少可以骗过像我这样七十年代的小学生。随着之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这个谬论广为流传,现在已经深入人心,所以有必要好好“肃毒”。

先澄清以下几个常见的人多影响经济的误区。

低生育率有助于就业?

有这么一种说法,减少人口可以减少就业压力。这在中国经济还有大量就业不足的农村劳动力时,可能还是正确的。但是在2010年后,中国经济明显过了刘易斯拐点(刘易斯拐点是指已经没有闲置的农村劳动力),出现了民工荒和民工工资猛涨的现象,这种人口少可以促进就业的论调就不攻自破了。经济学上,人口多,不仅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同时也增加需求和消费,所以就业和人口规模没有直接关系。实际上,世界上很多人口稀少的国家如俄罗斯、西班牙却有很高的失业率。失业率高的因素很多,现在经济学公认的最主要原因是僵化的工资体系,和人口规模没有任何关系。

低生育率能够降低抚养比,从而带来人口红利吗?

低生育率影响经济的主要渠道之一是通过人口红利和抚养比。抚养比是指非劳动人口(包括小孩和老人)和劳动年龄人口之比。换句话说,也就是每个潜在工作人口需要赡养的人数。抚养比越低,人均需要抚养的老人和小孩就越少,人均可支配的收入就越高,所谓的人口红利就越高。下图是中国今后30年人口红利的预测。可以看出,最近20年,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小孩减少,抚养比从44%降到了37%,扩大了人口红利。


但是这个效果是暂时的,小孩减少,意味着在20-30年后,工作人口将减少,所以到2015年后,中国的工作人口开始下降,抚养比开始上升,人口红利开始变负。从2015年到2040年,抚养比将迅速从37%上升到60%。抚养比的上升,尤其是老人抚养比的上升,意味着社会需要将更多的财力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医疗照顾。中国要么延后老年人的退休年龄,要么加重工作人口的税负,从而解决日益增长的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如果处理不好,即使是像日本这样的富国,都可能引发巨额的政府债务危机,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所以,低生育率是一个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交换,少一些小孩短期可以降低抚养比,增加人均GDP,但是长期却将减少工作人口,提高抚养比,减少人均收入。少一些小孩,在短期可以降低对教育资源的压力,但事实上,现阶段的中国,教育已经不是稀缺资源,现在的中小学(包括将来的大学)都已经过剩,所以多一些小孩并不需要很多额外的公共投入,更多的是父母的投入。如果有父母愿意多培养一些小孩成为未来的劳动力,来承担社会的税收和责任,实际上是在为社会做贡献。

低生育率能提高人均资产的拥有量吗?

人口增加,在短期会使人均拥有的资产减少,从而降低生产率和生活水平。这里指的资本是指房子、基础设施和设备等固定资产。事实上,人口和人均资产的负相关关系是短期的,因为资产最终是人创造的。人口增长会在短期降低人均资产拥有量,但是从长期看,新的工作人口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和资产,人均资产和人口并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一点往往被一般人忽略。常听人说:“公共汽车都这么挤了,真的还嫌人少吗?” 但是如果交通的需求足够多,就可以通过加大基础设施的投入来解决,比如,多开几条线路或者多建地铁。世界上一些人口最密集的大城市,往往都拥有最为便捷的公共交通。

有时候,人口密度高反而有利于资本的积累。 最近笔者去过的夏威夷大岛,由于人口稀少,整个岛的主要公路只有一条四车道的普通公路,一般民众上班都要开车45分钟以上。问一个酒店服务员,为何不住得离酒店近一些或就近工作,她说整个岛只有一个中学,而度假酒店却很分散,前两年政府也曾经考虑过建一条环岛高速公路,但算下来由于需求不够,可能难以收回成本。我想,夏威夷大岛的人们肯定羡慕正在建设环岛高铁的海南岛人。

从长远来看,人口和人均资产没有关系。人均资产从根本上说取决于生产效率和储蓄率。中国现在拥有世界最高的储蓄率和贸易顺差,人均资产(包括公共资产)也将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

注意,这里说的是资本,而不是资源。显然人口增长,人均拥有的土地等资源就会下降,理论上会影响人均收入的提高,这个话题会在后面详述。但是相当一部分嫌人多的论点,实际上是混淆了资源和资本:从长期来说,资本(广义的包括基础设施、企业、设备和工作岗位)都是靠人去创造的。

人口影响经济的根本方式是资源和技术进步

200多年前,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提出了著名的马氏人口理论。其主要论点可以如下表示:技术进步→经济发展→收入提高→生育率提高、人口增长→人均土地下降→人均收入下降。

按照马氏人口理论,技术进步,可以带来短暂的人均收入提高,但是收入提高的人们很快会生产更多的人口,人均土地会减少,农业生产率就会降低,从而抵消了原来的人均收入的增长。 所以技术进步的长期效果,只是增加人口,并不会带来人均收入的提高。

马氏理论在200年前工业革命刚起步时提出是很自然的,因为它较好地解释了之前几千年中,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关系。 在工业革命之前,人类社会的经济以农业为主,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少量渐进式的改进确实会很快被人口增长的作用所抵消。 所以,在人类工业革命之前的农业社会,人口缓慢增加,但是人均收入却几乎没有变化。

300年前,中国经济的总量是世界第一,其农业技术也是世界领先的,所以能够以和欧洲差不多的国土面积养活了比欧洲更多的人口。 但是人均收入和世界其他地方差不多,仅能维持温饱水平。康干盛世带来基本的效果就是人口的大幅度增长。中国人口从清朝初期的8000万,增长到了清中期的3亿,而人均收入并没有显著的提高。

可以说,马氏理论很好地概括了古代经济和人口发展的关系。按照他的观点,过多的人口只会减少人均土地的拥有量,是经济发展的拖累。但是马氏理论已经完全不适用于现代经济的发展规律了。

第一个原因是农业已经在现代经济中处于一个非常次要的地位。 在发达国家中,农业所占的比重都不到5%,连中国现在农业的比重也不到12%。现代经济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技术的提升速度比农业技术要快得多,远远超过了人口增长的速度。

其二,马氏理论中人均土地减少导致生产率下降的逻辑已经不太适用于现代经济中的工业和服务业。当然,工业也需要土地、原材料、能源及其他资源。人口增加,必然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但是资源对工业的约束力远远不如土地对农业生产的约束力。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原材料和能源被不断创造出来。200年前,人们造房子主要用木头,现在人们则可以用钢、玻璃、水泥和塑料等等,而且新的节能建材还在不断被发明出来。200年前,人类主要的能源是木头和煤炭。而现在人类已经开发出一系列的新能源,一些清洁能源,如太阳能的成本已经接近化石能源。同时,在以互联网和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更可以在几乎不用资源的情况下,大量复制相关产品和服务。所以在工业和信息社会里,资源和能源已经不像土地在农业社会那样是发展的硬约束了。而且要解决像全球变暖这样的世界性问题,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大规模的建设投入。这都需要国家有旺盛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说要有充足的高素质的年轻人口。

其三,工业化以后,世界历史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因为资源的硬约束而发展不起来的。资源相对贫乏的东亚和西欧国家都发展得非常好,反而资源丰富的拉美国家却发展滞后。世界上各种资源价格长期的总趋势(相对于收入来看)大都是下降的。 最近,新的油气岩技术日益成熟,有人预测石油的价格又将进入一个长期下降的通道。

压倒马氏理论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以后,并没有像马氏理论一样,生产出更多的小孩。 恰恰完全相反,所有国家,随着收入提高,都无一例外地经历了生育率快速下降的过程。而且一旦达到中等发达水平(人均4000美元)左右,生育率就会降到更替水平之下,一旦达到10000美元,很多国家的生育率甚至降到了不可持续的1.5以下。为此,当代的经济和人口学家,都公认马氏理论只适用于前工业化社会,或者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最为贫穷的非洲国家。

最近二十年,在人口方面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是保罗•罗默( Paul Romer)。他提出的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已经逐步成为研究经济增长理论的基础理论。他的理论的基本逻辑是, 人口规模的增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得更多人从事科研和创新的工作,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这些科技成果将为全社会所用,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发展。他的模型有两个前提,其一是市场经济,这样人们就有利益驱使的动力去发明和创业。另一个前提是一旦科技成果被发明,就能够没有障碍地为全社会所有。在这两个前提下,罗氏理论的结果刚好和马氏理论相反。人口越多,科技创新就越快,经济发展就越快。

有人会说,中国的人口规模一直是世界第一,经济却为什么一直落后呢? 用罗氏理论来解释,这是因为中国在近代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并没有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的成果。 而西方国家,在500多年前就吸取了中国当时先进的火药、指南针等技术,又创造了更先进的武器和航海技术,从而率先征服了新大陆,为以后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打下了基础。近现代中国在民国时期经历了战乱, 而解放初期又一度实施严格的计划经济政策,锁住了中国人应有的创新和创业的能力。相比之下,四小龙在战后实行市场经济,并且积极引进和消化先进技术,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根据罗氏理论,一个国家只要能够吸收世界其他地方的先进技术,并且自己拥有科研创新的能力和市场机制,就能把人口数量的优势,转换成经济增长的优势。中国经济最近30年的发展就印证了这一点。美国过去100年的发展也印证了人口规模优势的重要性,美国利用其世界第一的人力资源优势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如果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于创新和创业,那么富于活力的高素质的年轻人口自然是任何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而一胎政策导致中国年轻人口迅速萎缩,将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最大隐患。

(本文作者梁建章系携程旅行网创始人之一,1999-2006年任CEO,2006至今任董事长。 2011年,他获得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他还兼职担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研究教授和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客座教授。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