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庆

季度已经过半,中国经济依然没有出现复苏迹象。相反,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8月22日表示,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汇丰银行8月23日发布的8月汇丰中国制造业PMI初值为47.8,较7月的49.3降幅明显,创下9个月以来最低。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预测下半年中国外贸形势将更加严峻,实现全年工作目标的压力将更大。正如本专栏早先的预测,“保增长”的紧迫性正在增强,政策转变有可能在10月份公布三季度数据的时间前后发生。

比何时加大力度“保增长”更重要的问题是如何加大力度“保增长”。针对这一轮经济衰退,中国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结构改革三个方面,各有两种工具可以用来“保增长”。

首先,在货币政策方面,可操作的工具有两个:其一是让货币市场上的流动性更加宽松一些,让银行间利率有所下降;其二是让人民币汇率适度贬值,或者停止干预外汇市场、让市场供求决定汇率走向。目前,人民币汇率自由浮动的条件已经成熟,不妨暂停干预试一试。如果出问题,还可以随时恢复干预。

与自由浮动相比,干预汇率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在长达6年半(2005年7月-2011年1月)的时间里,汇率干预导致人民币一直处于升值通道当中,外汇储备账面汇兑损失超过2万亿元。现在中国经济经过了“升值+通胀”到“贬值+通缩”的拐点,干预也有可能让人民币长时间处于贬值通道当中。在贬值通道里,跨境资金将持续外流,外汇储备账面损失将水落石出,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可能在中国重演。

其次,在财政政策方面,也有两个工具可供使用。其一是继续扩张财政支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中国的基础设施投资还有广阔空间,总量可达数十万亿元。但是,政府不能债台高筑,各级政府应该量入为出。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应该受到预算硬约束,应该积极为非政府资本以商业化模式投入基础设施开辟渠道。

其二是让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中国经济转型服务。到目前为止,积极的财政政策注重的是扩大投资,通过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增加产出。但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不是产出,而是需求。增加供给的政策无法扭转经济下滑,反而积聚风险。在扩大需求政策当中,尤其应该以扩大居民消费为重。财政政策在降低教育、医疗他养老等基础服务门槛和成本方面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并且因此而促进居民消费。

最后,在结构改革方面,至少有两类政策可以起到“保增长”的作用。其一是选择一些创新、投资不足的垄断行业,推进反垄断改革,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提高行业效率。民间资本进入对“保短期增长”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一个行业效率的提高可以提升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保长期增长”。换个角度来看,当前的垄断行业越多,将来通过反垄断增加经济总量的空间也就越大。其二是更好地保护国民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让投资者和从业者能够形成更加稳定的预期,减少人才外流、资本外逃。

作者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经济学博士。重庆农村商业银行(03618.HK)独立董事。著有评论集《见证通胀:动荡世界中的中国利益》。您可以通过新浪微博或者搜狐微博和作者联系。文中所述仅代表他的个人观点。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