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来看,史密斯(Greg Smith)已经是网络名人,而且他几乎毫无疑问成为了高盛(Goldman Sachs Group Inc.)历史上最高调的辞职者。

European Pressphoto Agency
高盛CEO布兰克费恩(左)和总裁科恩。
但是,如果他对高盛的恶语除了成为互联网上的重磅炸弹之外还想具备别的意义,就得对高盛的业务和外界对高盛的看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纽约时报》(New York Times)上周刊登了史密斯对高盛文化的抨击,其最直接的影响可能是延长了布兰克费恩(Lloyd Blankfein)担任高盛首席执行长的期限,尽管一直有关于他将离职的传言。没有哪位公司一把手希望以这样的一场争议谢幕。

但史密斯的主要观点又是怎么回事?他认为高盛的文化从顾客至上转变为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利益,哪怕会伤害到客户。我对美国商界和政界代表人物进行了并不科学的民意调查,结果发现人们更有可能将他的举动看成与YouTube上那些弹钢琴的小猫差不多,而不会将其与法国作家左拉(Emile Zola)致法国总统的公开信《我控诉》(J'Accuse)以及美国职业棒球手荷西•坎塞柯(Jose Canseco)的自传Juiced相提并论。

史密斯的批评有三大类听众:高盛的客户、高盛的竞争者和外界所有人。

客户应该不会受到影响。没有哪个对冲基金经理或是公司高管会认为,银行会对高盛的建议或高盛销售的产品不感兴趣。

在业内,高盛是出了名的“雁过拔毛”,即利用从客户那里收集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经营策略。

这种做法既合乎法律(只要信息没有被用于抢在客户之前进行交易),客户也心知肚明,客户似乎仍然看重高盛的建议,经济实力和强大的品牌形象。如一位对冲基金经理告诉我:和高盛交易带来的好处高于所付出的代价。这就足够了。

这件事也确实引起了一些冲突,高盛已经得到了相应的教训,偏离了正道的银行也应该受到惩罚。

但是与华尔街打交道的人现在应该知道,自己得到的是对手的待遇,而不是客户的待遇。侮辱客户、炫耀如何榨干客户的钱财,这些做法在道义上应受到谴责,但是套用一句俗话:做蠢事的才是蠢人。

这就是为什么高盛的竞争者应该放弃从高盛的危机中获利的念头。几个银行家告诉我,他们想要把史密斯的文章转发给潜在的客户,问他们为什么要把生意给这种人?

这是个糟糕的主意。投行做法大同小异,因为它们有着同样的目标:利润最大化。利益冲突和害群之马到处都是。

在金融业,站在所谓“道德制高点”是危险之举。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首席执行长(CEO)戴蒙(James Dimon)上周清楚地向手下传达了一个信息:我永远不希望在座的任何人试图从对手涉及的问题或道听途说的传言中获利。

幸灾乐祸并不足取,这不仅仅因为我们要无私地帮助别人。就像华尔街一位高管所说,每家公司都有100个史密斯这种随时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史密斯的举动确实会促使其他人“挺身而出”,从而进一步深化外界对金融业的敌意,而金融界已经理所应当地为金融危机承受了大部分指责。到目前为止,史密斯爆料高盛内幕一事在政治上没有引起多大反响,这或许是因为他没能指出高盛行为不端的具体事例。

由于史密斯提出的多项指责相当模糊,高盛承诺对这些指责进行“审查”听来也很愚蠢。(设想一下这个场景:嗨,我是高盛的首席督察,请问你是否曾把客户叫做“蠢货”?)

高盛和其它几家华尔街大行不应该去“审查”那些无法证明的指控,而是应该摒弃他们时常挂在嘴上的“客户第一”的口号,说清楚他们到底看重什么。

布兰克费恩和他的二把手科恩(Gary Cohn)应该抓住这个机会向外界解释金融业到底是如何运作的,而不是乘机宣扬高盛“以客户为导向”的文化,就像他们上周回应史密斯时所做的那样。

他们早该向外界说明,投行不是慈善机构。除了帮助客户赚钱,他们还有其它目标。他们也有想得到报酬的股东、员工和高管。

金融机构的老板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尽其所能去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要求。但利益冲突在所难免。客户和公众应该意识到这一点。

这些银行带给市场种种期望,但在一个各方利益时常冲突的真实世界里,它们往往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现在它们正成为这种做法的受害者。

金融是一门复杂的生意。想要做到基业长青,除了诚信,也有必要适当降低外界的预期。

Francesco Guerrera

(本文版权归道琼斯公司所有,未经许可不得翻译或转载。)
 本文涉及股票或公司
高盛集团
英文名称:Goldman Sachs Group Inc.
总部地点:美国
上市地点:纽约证交所
股票代码:GS